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刘沧·访隐者不遇

唐 刘沧

寻师访道入云峰,

竹院松门几万重。

莫道仙家无别事,

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注:原诗中“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两句可能有所调整或简化以适应整体诗意,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作为主要部分呈现,并稍作调整使全诗连贯,根据现有资料,这两句可能并非直接出自同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唐诗,而是后人根据类似意境组合而成,为解析需要,这里假设其为刘沧所作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境内),大中八年(854)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有诗一卷,他的诗作多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我为了寻找师父、探访道法,深入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中,

穿过重重叠叠的竹院和松门。

不要说仙家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我猜测)那太乙真人此刻不知游走到哪里去了,但他一定会手持青藜杖,独自照亮您(指隐者)的居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为了寻求道法和隐者而深入山林的情景,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幽静和神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道法的追求。“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两句,寓意着即使隐者不在,但其精神和高洁的品质仍如太乙真人般照耀着世人。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隐者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间的幽静与神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道法的追求,诗中“入云峰”、“竹院松门”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隐者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品质,而“不知太乙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两句,则通过神话人物的引入,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意境,使隐者的形象更加高大、神秘。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和道法的追求是明确的,这可能与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道教盛行有关,唐代士人普遍追求精神自由和文化修养,而隐逸生活和道教思想正是他们追求精神自由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首诗可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道法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