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
他年我若功成去,也学高人隐姓名。
作者简介
李中,生卒年不详,唐代晚期诗人,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他的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晚年归隐山林,李中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淡泊名利著称,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范蠡在太湖一带隐姓埋名,远离尘嚣;管宁则在苍茫的大海边度过余生,将来如果有一天我功成名就,也会像这些高人一样,隐去姓名,归隐山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范蠡和管宁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泛舟五湖,远离政治斗争;管宁则是一生淡泊名利,隐居山林,诗人以此二人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在功成名就后也愿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纷扰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引用范蠡和管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两句直接引用两位隐士的事迹,既是对他们的赞美,也是对自己人生理想的寄托,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即功成名就后也愿归隐山林,过上淡泊名利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中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晚年归隐山林,他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感到失望,因此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通过赞美古代隐士范蠡和管宁,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的仰慕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