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

作者及朝代

作者:梅尧臣(1002年-1060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平淡含蓄,语言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的所见所感,诗人说,他恰好与山野的情趣相投,于是漫步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之中,美好的山峰随着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变换着景致,幽静的小径上他独自前行,不觉间迷失了方向,秋霜降下,熊儿攀上了树木,树林空旷,鹿儿在溪边饮水,正午时分,隔着云雾传来寺庙的诵经声,知道前方有座寺庙;夕阳西下,诗人踏上归途,却没有遇到僧人。

释义

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山景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内心感受的深刻抒发,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线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诗中“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两句,生动地表现了山景的变幻莫测和诗人独行的悠然自得,而“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两句,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山间行走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某种困境或困惑,而山间的美景和宁静的氛围给了他极大的慰藉和启示,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梅尧臣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