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独傍黄尘骑一马,行看萧索听飕飕。
战骨沙边碎锦褧,征魂夜哭向刀州。
(注:“独傍黄尘骑一马,行看萧索听飕飕”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出塞》作品之一,可能是后人根据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及意境创作的融合句或误传,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出塞》组诗中的一部分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闺怨情感,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译文
独自骑马在黄色的尘土中前行,
沿途所见皆是荒凉与萧瑟,
耳边只听得风声嗖嗖作响。
战场上,战士的遗骨散落如碎锦,
夜晚,他们的魂魄在刀州之地哭泣。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残酷,诗人以“独傍黄尘骑一马”的形象,展现了自己孤独而坚定的身影,在茫茫大漠中前行,象征着边疆战士的坚韧与孤独,而“行看萧索听飕飕”则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凄清,以及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死亡。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王昌龄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黄尘”、“萧索”、“飕飕”等词语,构建了一个荒凉而悲壮的边塞世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遥远而残酷的土地上,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和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出塞》作品,但我们可以将其置于唐代边塞诗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边疆战争频繁的时代,许多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都曾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他们的诗作也因此充满了对边疆战士的赞美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两句诗可以被视为王昌龄边塞诗风格的一种体现,表达了他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关怀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