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强邀明月同欢醉,暂把闲愁付酒杯。

(注:“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晏殊广为人知的作品中,可能是后人根据晏殊的风格或意境创作的句子,或是对其作品的化用与重组,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中秋月”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历任要职,官至宰相,以文章著称于世,尤擅词作,风格含蓄婉丽,情感细腻,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是北宋词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译文

月光如霜,十次轮转映照庭院中的梧桐树,这个中秋之夜,我这个漂泊异乡的人只能独自面对角落里的孤独,或许那月宫中的嫦娥也有无尽的惆怅与遗憾,看那清冷的玉盘(月亮),桂花树下她显得如此孤单,我的身体虽然还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如期而至(指中秋赏月),我勉强邀请明月一同欢醉,暂时将心中的闲愁都寄托在这酒杯之中。

释义

诗中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与个人的孤独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意味着尽管生命终将消逝,但每年中秋的团圆与赏月之情却如同约定,年年不断,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赏析

此诗以中秋月为背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清冷又温馨的氛围,前两句通过“十轮霜影”与“羁人独向隅”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对家的思念,中间两句借嫦娥与月宫的清冷,寓言人间情感的孤寂与无奈,而“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则是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对美好瞬间的执着,最后一句以酒解愁,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苦短时的豁达与自我慰藉。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虚构的“中秋月”诗并非晏殊确切的作品,但从其风格与主题来看,可以推测这样的作品可能源于晏殊对中秋佳节个人情感的抒发,中秋作为团圆之日,对于远离家乡的文人墨客而言,往往更容易触发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慨,晏殊一生仕途虽顺,但内心深处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这首虚构的诗正是对这种情感的艺术再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