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的释义

小编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

(注:此句为后人根据辛弃疾风格及生平事迹补写,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需要,特此加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注:由于“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非原诗内容,以下译文基于整首《鹧鸪天》系列词作意境进行构想性翻译)

想要登上高楼去避开忧愁,但忧愁还是随着我登上了高楼,经过的地方江山已经改变,多少亲朋好友都已白头,想要归去休息,真的归去休息吧,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封侯吗?浮云的去处本来就没有一定,能够像浮云那样自由自在也不错。

傍晚时分,寒鸦点点,一片哀愁,柳塘新绿,却显得温柔,如果眼前没有离别之苦,就不会相信人间会有白头之悲,愁肠已断,泪水难收,相思之情又涌上心头,登上小红楼远望,明知已被青山遮断视线,却还是要频频倚靠栏杆,无法自由。

至于“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可以理解为:在人间谋划策略、才智出众的人中,谁能与他相比?千百年来,只有伯夷和叔齐(商末孤竹国王子,因反对武王伐纣而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才能与他相提并论。

释义

人中商略:指人中豪杰,善于谋划策略的人。

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古代高洁之士的代表。

伯仲间:比喻不相上下,难分优劣。

赏析

“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一句,虽非辛弃疾原句,但却深刻体现了辛弃疾对于高洁人格和超凡才智的赞美,辛弃疾的词作常常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抗争,这句诗可以看作是辛弃疾对于历史上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卓越才智的人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他自己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并非辛弃疾原句,但我们可以结合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可能的创作背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但多次上书言事均未被采纳,甚至遭到排挤和打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洁人格和超凡才智的向往,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抗争,这句诗可以看作是他在面对困境时,对于理想人格的坚守和追求。

虽然“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并非辛弃疾原句,但结合他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句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