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我推断您所指的是唐代诗人刘沧的《经炀帝行宫》,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映月,鸣蝉陵上自吟风。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作者及朝代: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官华原尉,有诗名,他的诗风与贾岛相近,多写荒村、古寺的萧条凄清景象,有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者简介:
刘沧作为唐代晚期的一位诗人,虽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并能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绪,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怀旧之情,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文人士大夫的无奈。
译文:
这里曾经是皇帝车驾经过的地方,如今浮云流水都已不知去向,南国的美人已经香消玉殒,东风中的芳草却充满了哀怨,残破的柳树在宫前空自映照着月光,陵墓上的鸣蝉也在独自吟唱着秋风,还有那燕地的百姓,他们流下了几行泪水,转身望着南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炀帝行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隋朝灭亡的感慨与哀悼,诗中通过“香销南国美人尽”等句,暗示了隋朝宫廷的奢华与衰败;而“残柳宫前空映月,鸣蝉陵上自吟风”则进一步渲染了行宫的凄凉与孤寂,最后两句“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则借燕地百姓的泪水,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诗人通过对炀帝行宫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隋朝宫廷的奢华与衰败,还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与象征手法,如“浮云流水”、“残柳宫前”、“鸣蝉陵上”等,都富有深刻的寓意与象征意义,诗人还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突出了行宫的荒凉与百姓的哀愁,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关,当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感到前途渺茫,刘沧作为其中的一员,可能也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奈,他通过描绘炀帝行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隋朝灭亡的感慨与哀悼,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这种情感与思绪在晚唐时期的诗歌中并不罕见,它们共同构成了晚唐诗歌的独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