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宋·陆游
野景无余思,自怪痴顽不解愁。
山前日暖花欲放,溪上风清柳未柔。
人世几回伤往事,沙鸥处处伴闲游。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楼。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山野间的景色让我忘却了所有的思绪,自己奇怪为何如此痴顽不懂得忧愁,山前的阳光温暖,花儿即将绽放,溪上的清风徐徐,柳枝还未变得柔软,人世间有多少次为往事而伤感,而我如同沙鸥一般,处处伴随着闲游,归来后,黄昏时分饱餐一顿,不脱蓑衣便直接躺在月下的楼阁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野间行走时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沉醉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首联“野景无余思,自怪痴顽不解愁”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心境的宁静和对忧愁的忘却,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山前花欲放、溪上柳未柔的春景,以及人世间的伤感往事,与诗人的闲游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脱,尾联则展现了诗人归来后的生活状态,饱餐一顿后直接卧于月下,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自在逍遥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中“野景无余思,自怪痴顽不解愁”一句,既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宁静心境,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忧愁的淡然态度,而“山前日暖花欲放,溪上风清柳未柔”等句,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坎坷,他曾在朝廷任职,也曾因主张抗金而被贬谪,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推测陆游可能是在一次山野之行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从而触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陆游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对世俗忧愁的淡然和对自然美景的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