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禅诗
宋·释绍嵩
万法皆从一念生,念头才动境分明。
就令觌面成三倒,未若冥心付两忘。
云散水流天地静,风清月白露华凝。
此中真意谁能会,唯有高僧入定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绍嵩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禅诗闻名于世,他的诗作多涉及佛教禅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后世禅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释绍嵩的诗作往往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禅理和人生哲理。
译文
万种法门都由一念而生,念头一动,境界便分明起来。
即便当面遇到三重迷惑(指色、受、想三惑),也不如静心冥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云散水流,天地一片宁静,风清月明,露珠凝结。
这其中的真意谁能领悟呢?只有高僧在入定时才能体会。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佛教禅理,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平静和物我两忘境界的追求,首联指出万法皆由心生,念头一动则境界显现;颔联以“就令觌面成三倒,未若冥心付两忘”为核心,强调面对迷惑时,静心冥想、物我两忘的重要性;颈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尾联则点出只有高僧在入定时才能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赏析
这首诗以禅理入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作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佛教禅理的阐述,传达出对于内心平静和物我两忘境界的追求,诗中“就令觌面成三倒,未若冥心付两忘”一句,更是将面对迷惑时的应对策略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释绍嵩的生平事迹不详,因此难以确切知晓,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在修行过程中,对于内心平静和物我两忘境界的深刻感悟和体会,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佛教禅理的阐述,作者将自己的修行心得和感悟融入诗中,以期达到启迪人心的目的。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禅诗作品,更是释绍嵩对于佛教禅理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