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岩竹间最惨栗,清啸倚石真忘归。的解释

小编89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皎然

岩际幽居远俗尘,北岩竹间最惨栗。

秋来风色转凄清,清啸倚石真忘归。

云气半开松磴暗,水声初落石桥微。

何当遂此幽栖志,长伴烟霞到夕晖。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诗歌创作,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诗名甚著,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佛家禅理,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在山岩边隐居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北边的竹林间最令人感到凄清寒冷,秋天到来,风声变得更加凄凉清冷,我倚靠在岩石上清啸,真的忘记了回家,云雾半开,松间的石阶显得昏暗不明,水声初落,石桥边流水潺潺声变得微弱,何时才能实现这隐居山林的志向,长久地陪伴着烟霞直到夕阳西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岩边隐居生活的清幽与宁静,以及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沉醉,首联点明隐居之地远离尘嚣,环境清幽;颔联通过“惨栗”的风声和“清啸”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超脱;颈联进一步描绘隐居之地的自然景色,云雾缭绕,水声潺潺;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清幽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北岩竹间最惨栗”一句,以“惨栗”形容风声,既写出了秋风的凄清,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而“清啸倚石真忘归”一句,则通过诗人的行为,展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沉醉与忘情,颈联的景物描写,更是将隐居之地的清幽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同时也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热爱,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山林期间,面对清幽的自然景色,内心产生的一种超脱与沉醉的情感表达,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清幽与宁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在唐代,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皎然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