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断鸿书不到,岁残何以慰相思?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零落断鸿书不到,岁残何以慰相思?”并未直接出现在这首词中,但姜夔的作品中常有类似的情感表达,且此词与相思之情紧密相关,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为贴合关键词意境,可在赏析部分进行联想。)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风清空骚雅,多抒发身世之感与离愁别绪,对后世影响深远,姜夔一生未仕,以布衣身份游历四方,与当时文人墨客多有交往,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译文

肥水(指合肥附近的河流)向东流去没有尽头,当初就不该种下这相思的种子,在梦里也未曾清晰地见到你的容颜,却在暗地里被山鸟的啼叫声惊醒,春天还未到来,鬓发却已先白,人间离别太久,以至于悲伤都已不再那么强烈,是谁让每年的元宵夜(红莲夜,象征美好而短暂的相聚时光),我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默默思念,心中所感唯有自知。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肥水的东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法挽回的过去,而“当初不合种相思”则透露出对过往情感的悔恨与无奈,梦中相见的不真切与现实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的哀愁,春未绿而鬓先白,暗示了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而“人间别久不成悲”则表达了因长期分离而逐渐麻木的悲伤,以元宵夜的相思之情作为结尾,点明了词人对美好相聚时光的怀念与向往。

赏析

虽然“零落断鸿书不到,岁残何以慰相思?”并非直接出自此词,但姜夔的这首《鹧鸪天》同样深刻地表达了相思之苦与离别之痛,词中“肥水东流无尽期”与“零落断鸿书不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传达了时间流逝与音信全无的绝望感,而“岁残何以慰相思?”则与词中的“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相呼应,表达了岁末年初时,面对分离与相思,内心难以慰藉的悲凉。

姜夔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既清新脱俗又哀婉动人的意境,词中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接受,展现了词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前后,当时姜夔已步入中年,经历了多次离别与漂泊,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合肥是其早年曾有过一段深情回忆的地方,而词中的“相思”很可能就是指他对合肥某位女子的深情厚意,元宵佳节本是团圆之时,词人却身处异乡,面对孤独与思念,不禁感慨万千,遂有此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也是姜夔文学才华与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