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一
唐·元稹
闻道江州去,惊惶失魂魄。
通州非苦处,君去何须恶。
北望天回地,东流海负山。
巢倾共闵乌鹊死,空黑还疑鬼神恶。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元稹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译文:
听说你被贬往江州,我内心惊惶失措,魂飞魄散。
但通州其实并不是什么苦地方,你为何要去那里就感到如此恐惧呢?
向北望去,天地仿佛回转相连,向东流去的大海背负着高山。
鸟巢倾覆,我们共同哀怜那死去的乌鹊;天空昏暗,我们还怀疑这是鬼神在作恶。
释义:
这首诗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酬和之作,诗中表达了元稹对白居易被贬往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同情和安慰,同时指出通州(今四川达州)虽然偏远,但并非苦不可堪之地,希望白居易不要过于悲观,后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寓言式的表达,进一步宽慰白居易,暗示即使遭遇不幸,也应保持坚强和乐观。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安慰,首联直接点出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以及作者对此的震惊和担忧;颔联则通过对比通州与江州的艰苦程度,试图减轻白居易的心理负担;颈联以自然景象为喻,暗示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尾联则运用寓言式的表达,将不幸比作鸟巢倾覆和鬼神作恶,既表达了作者对不幸的同情,又鼓励白居易要勇敢面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得知此事后,深感同情和担忧,于是写下这首诗作为酬和之作,此时元稹自己也因直言进谏而多次遭到贬谪,因此他对白居易的遭遇有着深刻的共鸣和理解,通过这首诗,元稹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安慰,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官场险恶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