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有怀
唐·白居易
月出皎兮佼人僚,
蛩声每续蝉声起,
桐叶仍兼柳叶凋。
愁肠欲断更谁知,
泪湿罗巾梦不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民生,广泛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和人民的热爱,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译文
月亮升起,皎洁明亮,美人(佼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动人,秋夜中,蟋蟀的叫声紧接着蝉鸣声响起,桐树的叶子和柳树的叶子一同凋零,我心中的愁绪如肠断般难以忍受,又有谁知道呢?泪水浸湿了罗巾,连梦也无法做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蟋蟀和蝉的叫声,桐叶和柳叶的凋零)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孤独感,诗人以月出佼人为引子,引出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进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无人理解的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独,首句“月出皎兮佼人僚”以月出佼人起兴,为全诗奠定了凄美的基调。“蛩声每续蝉声起,桐叶仍兼柳叶凋”两句,通过蟋蟀和蝉的叫声,以及桐叶和柳叶的凋零,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最后两句“愁肠欲断更谁知,泪湿罗巾梦不成”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独感,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理解的痛苦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晚年更是过着闲居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抒发内心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无人理解的孤独感的抒发,这首诗也展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贴近民生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