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杜牧
高祖提兵龙跃马,
应天顺人开大汉。
公归上前勉书策,
先取关中次河北。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公元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清新自然。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编有《通典》二百卷,杜牧早年仕途不顺,曾任监察御史、黄州刺史等职,晚年寓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他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赋、文、论等多种文体,尤其以诗歌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高祖(刘邦)起兵如同龙跃骏马,顺应天命和民心开创了大汉王朝。
您(指张良等谋士)回到高祖面前勉励进言,制定战略,先攻取关中,再平定河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刘邦起兵反秦、建立汉朝的历史事件,赞美了张良等谋士的智勇与谋略,首句“高祖提兵龙跃马”形象地描绘了刘邦起兵时的英勇与气势;次句“应天顺人开大汉”则强调了刘邦建立汉朝是顺应天命和民心的结果,后两句“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则具体描述了张良等谋士向刘邦进言献策,制定先取关中、再定河北的战略,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建立汉朝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杜牧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诗中通过对刘邦和谋士们的描绘,赞美了他们的智勇与谋略,同时也表达了杜牧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诗中的“龙跃马”等意象,也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他深感国家危亡,希望通过咏史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刘邦建立汉朝的历史事件,寄托了他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期望,诗中也隐含了对当时朝廷腐败无能、无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批判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