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秦女休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秦女休行
唐·李白
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
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
罗袖洒赤血,英气凌紫霞。
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
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
被刑西市上,行人皆叹息。
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君子浩海气,存亡安可论。
虎啸龙吟凌紫烟,旄头下扫在旦暮,
嗟此大议知谁当?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意境奇妙,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李白的诗作广泛涉及山水、酒仙、人生哲理等多个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西门有个秦家女,姿色秀丽如琼花。
她挥动白杨刀,在光天化日之下杀死了仇家。
红色的衣袖上溅满了鲜血,英气勃勃凌驾于紫霞之上。
她径直向西山逃去,却被守关的官吏拦下。
她的丈夫是燕国的国王,而她自身却遭受了诏狱的囚禁。
在西市被处刑时,路上的行人都为她叹息。
小人的心就像槿花一样,早晨还在,晚上就凋零了。
君子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生死存亡又怎能轻易论断?
虎啸龙吟般的气势凌驾于紫烟之上,旄头星的光芒即将在旦暮之间扫尽邪恶,
可叹这重大的决策,谁能担当得起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秦女休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她的侠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志,诗中“旄头下扫在旦暮,嗟此大议知谁当?”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力,语言生动传神,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秦女休的英勇形象,使她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虎啸龙吟凌紫烟”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在主题上,这首诗不仅歌颂了侠义精神,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个人的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李白一生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但他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这首诗可能正是他在面对社会不公和黑暗时,通过歌颂侠义精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争,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侠义精神的崇尚和追求。
《秦女休行》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古诗,它展现了李白的诗歌才华和批判精神,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