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宋·汪遵

吹笛秋江思渺然,

西风白日草连天。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哀帝年间(公元827年—907年),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常通过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感慨。

作者简介

汪遵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他的诗作多取材于历史典故,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他的诗作在唐代晚期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译文

在秋日的江边,听到悠扬的笛声,思绪变得渺远无边,西风吹拂,白日映照下,草木连绵不绝,挥毫泼墨时,仿佛有江山美景相助,如果没有亲临潇湘之地,又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篇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江边的景象和笛声的悠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深刻理解。“挥毫当得江山助”一句,强调了自然美景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而“不到潇湘岂有诗”则进一步强调了亲身体验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执着追求,前两句通过笛声和秋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挥毫”和“潇湘”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理解和追求,强调了亲身体验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汪遵的游历经历有关,作为一位热爱历史和自然的诗人,汪遵可能曾在秋日时节游历潇湘之地,被那里的美景所打动,从而产生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潇湘美景的赞美和对创作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与敬畏。

汪遵的《江上闻笛》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咏史诗,通过描绘秋日江边的景象和笛声的悠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晚期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