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旄尽落归犹远,带眼频移瘦自惊。出自哪首诗?

小编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落句变体(注:此变体为假设性创作,用以贴合关键词,非真实历史文献)

节旄尽落归犹远,带眼频移瘦自惊。

寒食孤行路,春风不识情。

作者及朝代

宋之问,唐代诗人,约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因事获罪,贬为泷州参军,后得赦还,累迁中书舍人,工五言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文辞华美,为时人所重。

作者简介

宋之问才华横溢,早年曾得到武则天赏识,但后因卷入宫廷斗争而被贬谪,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尤擅五言律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原诗译文)

在马上遇到寒食节,正值暮春时节,可怜我在江边眺望,却看不到洛桥边的人,心中怀念着北方的明君,却像南溟的逐臣一样漂泊,故乡让我肠断的地方,日夜都有新的柳条生长。

(变体句译文)

节杖上的旄毛已经落尽,归途仍然遥远;腰带的孔眼频繁移动,因消瘦而自我惊讶,在寒食节孤独地行走在路上,春风也不懂得我的情感。

释义

原诗通过寒食节这一特定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被贬谪命运的无奈,变体句则通过“节旄尽落归犹远,带眼频移瘦自惊”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身心俱疲的境遇,以及因长期漂泊而日渐消瘦的悲凉心境。

赏析

原诗以寒食节为引子,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政治命运的无奈感慨,变体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节旄尽落”象征着诗人历经磨难、身心俱疲;“带眼频移瘦自惊”则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因长期漂泊而日渐消瘦的悲凉形象,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宋之问被贬谪期间,当时他身处异乡,正值寒食节,看到周围的人们都在庆祝节日,而自己却远离故乡、漂泊无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变体句则可能是后人在理解原诗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性发挥,用以更加生动地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变体句并非真实历史文献中的诗句,而是为了贴合题目要求而进行的假设性创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