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负如山炊米尽,终年枉是把锄犁。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士吟

唐·姚合

逋负如山炊米尽,终年枉是把锄犁。

夜眠牛屋无灯火,朝饭鸡栖有蛀虫。

雨夜斩薪输爨妇,风晨采涧供茶翁。

辛勤得食犹知报,况我平生苦读书。

作者简介

姚合,唐代著名诗人,字大凝,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等职,晚年隐居,自号“四明狂客”、“随州姚郎中”,姚合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诗风清丽闲逸,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

译文

背负的债务堆积如山,家中的米粮也已耗尽,一年四季辛苦劳作,却只是枉然地挥舞着锄头和犁耙,夜晚在牛棚中无灯无火地安眠,早晨的饭菜里竟有鸡窝里的蛀虫,雨天夜晚还要砍伐柴薪供给炊妇,清晨则要到山涧采水供茶翁使用,如此辛勤劳动所得的食物尚且知道回报,更何况我平生还苦苦地读书求学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贫士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首联直接点出贫士的困境,债务沉重,生活困顿;颔联通过夜眠牛屋、朝饭有蛀虫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刻画了生活的贫困;颈联则通过雨天夜晚砍柴、清晨采水的具体行为,展现了贫士的勤劳与艰辛;尾联则以“辛勤得食犹知报”作为对比,强调了读书人的苦楚与坚持。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贫士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贫士的生活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诗人也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读书人在贫困中的坚持与追求,表达了对他们深深的同情与敬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姚合自身的经历有关,姚合虽然曾一度步入仕途,但仕途并不顺畅,晚年更是隐居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对贫士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对贫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深刻反思,表达了他对贫士的同情与理解,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