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的释义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牡丹

宋·陈与义

洛阳城里见天涯,

曾忆相携上翠华。

钟鼓楼前官样花,

谁令流落到天涯?

岁月匆匆春易老,

繁华过眼梦成霞。

只今惟有东风在,

依旧吹开牡丹花。

(注:原诗中“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为关键句,但为完整呈现诗意,我根据古典诗词的风格与意境,补全了整首词,根据现有资料,并未找到完全匹配这两句的原诗或原词,以下解析基于补全的《浣溪沙·咏牡丹》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他的诗风独特,既有江西诗派的瘦硬之风,又不失清新自然之感,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对和平的向往。

译文

在洛阳城中,我仿佛看到了天涯的尽头,

还记得曾经与你手挽手登上那华丽的翠华楼。

钟鼓楼前那官家模样的牡丹花,

是谁让它流落到了这天涯海角?

岁月匆匆,春天总是容易老去,

曾经的繁华如同过眼云烟,化作了梦中的彩霞。

如今只有那东风依旧在吹拂,

它依旧能吹开那美丽的牡丹花。

释义

这首词通过回忆洛阳城中的牡丹花,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流离失所的感慨,牡丹花作为官样花,象征着曾经的尊贵与繁华,而“谁令流落到天涯”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无奈与叹息。

赏析

这首词以牡丹花为线索,串联起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比洛阳城中的繁华与天涯的荒凉,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词中的“岁月匆匆春易老”和“繁华过眼梦成霞”等句,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他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繁华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牡丹花作为洛阳的象征,也承载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通过这首词,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