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访隐者
宋·释绍嵩
云深草木长,山静日初颓。
野老闲相语,樵夫独自行。
剩约东林投净灶,高情千载友宗雷。
幽居应未远,林外一钟来。
作者简介
释绍嵩,南宋时期的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中后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其作品多反映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云雾缭绕中草木茂盛生长,山间的日影已渐渐西斜,村中的老人悠闲地交谈着,樵夫则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满心期待地约定在东林寺投宿于清净的炉灶旁,高尚的情怀愿与东晋的宗炳、雷次宗为友,流传千载,那幽居之处想必不会太远,听,林外已经传来了悠远的钟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隐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幽静和村民生活的闲适,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仰慕。“剩约东林投净灶,高情千载友宗雷”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具体向往(东林寺为东晋高僧慧远修行之地,象征隐逸),又表达了对历史上高洁之士(宗炳、雷次宗均为东晋名士,以清高脱俗著称)的仰慕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林隐逸图景,首联“云深草木长,山静日初颓”以景起兴,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颔联“野老闲相语,樵夫独自行”则通过人物活动,进一步展现了山村的闲适与宁静,颈联“剩约东林投净灶,高情千载友宗雷”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彰显了他对高洁人格的仰慕,尾联“幽居应未远,林外一钟来”以钟声作结,既暗示了隐者居所的所在,又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个人的修行经历和心境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对隐逸生活和高洁人格有着天然的向往,在南宋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隐逸生活成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释绍嵩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仰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的一种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