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附加句: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此附加句并非直接出自上述《鹧鸪天》词中,但为解析需要,我们将其融入整体背景进行阐述,假设其为辛弃疾类似意境下的表达。)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译文
(针对《鹧鸪天》全词,因附加句非直接出自此词,故译文不包含该句)
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春天的蚕啃食桑叶的声音回响在回廊里,仿佛看到了你即将跨越禹门,桃花浪涌,仿佛看到了你在月宫里先收下了桂花的香气,你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释义
此词上阕描绘了一幅秋凉时节考生们紧张应试的场景,通过“白苧新袍”与“春蚕食叶”的意象,展现了考生们身着新衣、心怀希望的形象,以及考场内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下阕则是对考生的美好祝愿与期待,用“禹门”、“月殿”、“鹏北海”、“凤朝阳”等典故,寓意考生将如鲲鹏展翅、凤凰朝阳般前程似锦,最终能够青云直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以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典故,表达了对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友人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愿,词中既有对考场氛围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友人未来前程的豪迈展望,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独特风格,词中也蕴含了辛弃疾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这句附加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辛弃疾对于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坚定信念,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心怀壮志、坚持不懈,终有一天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是辛弃疾为送别友人廓之参加秋试而作,当时,辛弃疾自己也正身处仕途不顺的困境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沮丧,而是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豪迈的情怀,为友人送上真挚的祝福和美好的期待,这首词也反映了辛弃疾对于科举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对于人才选拔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像鲲鹏和凤凰一样,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展现出自己的非凡才华和卓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