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晚晴
宋·陈与义
敛尽残云见夕阳,门前䆉稏渐登场。
病躯剩欲无多语,贪看孤山落照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工于诗文,长于咏物,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译文
残云收尽,夕阳初现天边;门前的稻谷也到了登场的时候,我这病弱的身躯,剩下的愿望已不多,只希望能多看看这孤山落日的美景。
释义
首句“敛尽残云见夕阳”描绘了天空的景象,残云散去,夕阳显现,给人以宁静而美好的感觉,次句“门前䆉稏渐登场”则转向田野,稻谷成熟,即将收获,象征着丰收和希望,后两句则转而写诗人自身的感受,病体缠身,言语不多,但贪恋这眼前的美景,尤其是孤山的落日余晖。
赏析
这首诗以晚晴为题,通过描绘夕阳、稻谷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首句“敛尽残云见夕阳”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次句“门前䆉稏渐登场”则通过稻谷的成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后两句则转而写诗人自身的感受,病体缠身,言语不多,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尤其是这孤山的落日余晖,更是让他陶醉其中,无法自拔,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陈与义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身体也日渐衰弱,尽管身处逆境,他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描绘夕阳、稻谷等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病体缠身的无奈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表现出一种豁达而坚韧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