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遇雨
唐·韦庄
雨来海气先横骛,风恶松柯尽倒垂。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雨来海气先横骛,风恶松柯尽倒垂”这两句并非出自韦庄广为人知的完整诗作,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山行遇雨”中,并接续了韦庄《春夜喜雨》的部分意境,以展现一个风雨交加的山行场景,原《春夜喜雨》中并无前两句,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的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韦庄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雨水伴随着海上的湿气先来势汹汹,狂风猛烈,使得松树的枝条都低垂下来,山间的小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面上的一艘小船灯火通明,待到天明时,看那被雨水滋润过的地方,繁花似锦的成都城(锦官城),花朵因雨水而更加沉重,美不胜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行走时遭遇风雨的场景,通过“雨来海气先横骛,风恶松柯尽倒垂”生动展现了风雨交加、自然力量之威猛,后两句则借用了韦庄原诗中对于雨后春景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风雨的肆虐,又预示着风雨后的生机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风雨为引子,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雨后新生的期待,前两句“雨来海气先横骛,风恶松柯尽倒垂”以夸张的手法,将风雨的猛烈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雨后春景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希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韦庄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可能源于韦庄在战乱时期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韦庄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诗通过风雨与雨后春景的对比,或许正是韦庄内心对于苦难与希望交织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风雨交加中,他看到了自然的伟力,也看到了风雨后的希望与新生,这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