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蓬窗夜读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蓬窗湿薪不御寒,独取残书伴儿读。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注:“蓬窗湿薪不御寒,独取残书伴儿读”这两句并非郑板桥某首完整诗作中的原句,而是根据郑板桥的生活背景和文风虚构融合而成,用以体现其清贫却好学不辍的精神,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一首短诗的一部分,并附上后续两句以完善意境,同时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构想进行。)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历经坎坷,早年家道中落,后虽为官,但清廉正直,不阿谀奉承,晚年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郑板桥的诗书画皆精,尤擅画竹,其诗文也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译文
破旧的窗户挡不住寒风,潮湿的柴火无法抵御寒冷,我却独自拿起残破的书本,陪伴孩子一同阅读,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用血写成,凝聚了我十年来的辛勤与不易。
释义
“蓬窗湿薪不御寒”描绘了诗人生活环境的艰苦,破窗漏风,湿柴难燃,无法提供温暖。“独取残书伴儿读”则展现了诗人虽处逆境,仍不忘学习,以书为伴,教育子女的坚韧精神。“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学习的不易,以及诗人对知识的珍视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郑板桥在清贫生活中的坚持与追求,前两句通过“蓬窗”、“湿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独取残书伴儿读”的行动,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读书学习的艰辛与不易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教育的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将其置于郑板桥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环境中进行解读,郑板桥生活在清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他一生历经坎坷,早年家道中落,生活清贫,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最终成为一代文豪,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体现了郑板桥在清贫生活中的坚韧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