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雀行
唐·李颀
高秋禾黍秀,平陆水云微。
获稼如云满,盈仓复若机。
如云秋稼方相贺,一饱还忧与愿违。
岁暮田家苦,恸哭泪沾衣。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历史上李颀并无此确切诗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著名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他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诗风雄浑奔放,情感真挚深沉,常描写边塞风光、田园生活以及人生感慨,是唐代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译文
高高的秋天里,庄稼长得茂盛,平原上水气与云彩交织成一片朦胧,收获的庄稼堆积如山,仓库里装满了粮食,仿佛机器般不停地运转,人们看着如云般的秋收庄稼正相互庆贺,但即便这样丰收,心中还是忧虑着愿望可能落空,到了年底,农家的生活依然困苦,他们痛哭流涕,泪水沾湿了衣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丰收的景象,但紧接着笔锋一转,表达了农民即便在丰收之年也依然担忧生活无法改善的无奈与悲哀,通过对比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艰辛,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与社会的不公。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秋天的丰收景象,开篇“高秋禾黍秀,平陆水云微”两句,既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又暗示了丰收的希望,接下来的“如云秋稼方相贺,一饱还忧与愿违”两句,却将读者的情绪从喜悦拉向了忧虑,诗人通过对比丰收的喜悦与农民内心的担忧,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岁暮田家苦,恸哭泪沾衣”两句,更是将农民生活的困苦推向了高潮,令人深感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诗人李颀通过描绘秋天的丰收景象与农民内心的担忧,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