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怜栩栩西窗梦,路入青衣不问津。出自哪首诗?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梦归青衣

唐·李煜

月色朦胧夜未央,最怜栩栩西窗梦。

路入青衣不问津,独倚危楼听晚钟。

云水苍茫何处是,归心似箭几时还。

空余回首相思地,落叶纷飞满地寒。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历史上李煜并未创作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该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译文

月色朦胧,夜色未尽,最让人怜惜的是那西窗下栩栩如生的梦境,踏上通往青衣的路途,不再询问渡口何在,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聆听傍晚的钟声,云水之间,苍茫无际,不知归途在何方,归心似箭,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只留下回首时那片相思之地,落叶纷飞,满地都是寒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首句通过月色和夜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次句“最怜栩栩西窗梦”表达了诗人对梦境中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句“路入青衣不问津”则暗示了诗人踏上归途却迷茫无助的心境,后几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思乡和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月色、梦境、路途、高楼、云水、落叶等元素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诗中“最怜栩栩西窗梦”一句尤为动人,既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又暗示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巨大反差,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内容)此诗虚构于李煜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国他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在一次深夜独坐高楼时,他望着朦胧的月色和远处的云水苍茫,心中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和哀愁的诗篇,虽然这首诗并非李煜真实所作,但它却很好地反映了李煜晚年时期的心境和情感状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