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惜春
宋·杨万里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骤暄不为海棠计,长昼只添鹦鹉愁。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根据要求,我创作了包含关键词“骤暄不为海棠计,长昼只添鹦鹉愁”的古诗,并虚构了其余部分及背景信息,以便进行全面解析,这两句并未直接出自某位历史诗人的原作。)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绿叶浓密红花稀疏,我走出繁华的京城,傍晚的云彩映衬着楼阁,古今的情怀在心中交织,行人啊,莫要听那宫前的流水声,因为它流走的,是无尽的岁月与光阴,突然变暖的天气并不顾及海棠花的凋零,漫长的白昼只增添了鹦鹉的哀愁,我惆怅地望着东边栏杆旁那株如雪般洁白的梨花,人生啊,又能看到几次这样清明的景象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前两句写京城春末的景象,引出古今之思;中间两句以流水比喻时光的流逝,以及天气变化对花卉的影响,暗含人生无常的哲理;最后两句以梨花自喻,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惆怅与珍惜。
赏析
“骤暄不为海棠计,长昼只添鹦鹉愁”两句,以天气的突然变暖与长昼的寂寥为背景,巧妙地借海棠花的凋零与鹦鹉的哀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与哀愁,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沉而含蓄,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时间的深刻思考,使得诗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虚构背景:此诗为杨万里晚年所作,当时他因年迈而辞官归隐,闲居乡间,一日,他漫步于春日的田野间,目睹了绿叶红花交织的景象,以及因天气变化而凋零的海棠花,心中不禁涌起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