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晚笛随风来倦枕,春潮带雨送孤舟。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得易留。
(注:“晚笛随风来倦枕,春潮带雨送孤舟”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原诗,而是根据诗意和风格虚构的融合句,用以展现一种古典意境,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以此为基础进行解析,并构建一个符合这两句意境的假设性古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其诗作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景等多个方面。
译文
(假设性翻译,结合原诗意境与虚构句)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江面上,一半江水呈现出碧绿的色泽,一半则映照着夕阳的鲜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月亮则像一把弯弯的弓,夜晚,悠扬的笛声随风飘来,让人在疲倦的枕上感到一丝慰藉;春天,潮水带着细雨,默默地送走了那艘孤独的舟船,又有谁能真正懂得欣赏西湖的美好呢?这样的美景,无论何时都难以长久地留住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夕阳、江水、露珠、月亮以及笛声和孤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前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江面的美丽景色,后两句则通过“晚笛”和“春潮带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的夕阳与江水,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后两句则通过“晚笛”和“孤舟”等意象,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假设性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起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