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
唐·宋之问
晦日浔阳郡,高楼瞰大川。
罕闻逢七度,还见在三年。
震泽平芜岸,汀洲掩夕烟。
行行莫动乡关念,身似流槎岂有根。
作者及朝代
宋之问,唐代诗人,约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曾因事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后流徙越州,唐睿宗时,因张易之兄弟案被贬钦州,后遇赦北归,玄宗时,官考功员外郎,因谄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出为滁州、越州长史,后入朝为舍人。
作者简介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诗歌在声律、对仗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宋之问的诗作多描写宫廷生活及山水景物,辞藻华丽,音韵和谐,但也有部分作品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译文
在晦日这一天,我来到浔阳郡,登上高楼俯瞰大江大河。
很少听说有人能连续七次遇到晦日,而我却在三年内再次见到。
太湖的岸边是平坦的草地,小洲在傍晚的烟雾中若隐若现。
不要总是想着家乡,我的身世就像那漂泊的浮木,哪里有什么固定的根呢?
释义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浔阳郡:即今江西省九江市。
震泽:太湖的古称。
流槎:指漂浮在水上的木筏或木船,比喻漂泊不定的人生。
赏析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陪同王都督在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宴饮于逍遥楼时所作,诗中描绘了高楼俯瞰大江的壮阔景象,以及太湖岸边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行行莫动乡关念,身似流槎岂有根”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通过比喻自己的身世像漂泊的浮木一样没有固定的根,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不要总是被乡愁所困扰,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漂泊和不确定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之问被贬谪期间,在唐代,文人被贬谪是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宋之问因谄附权贵而多次被贬,这首诗就是在他被贬至桂州时所作,在宴会上,诗人面对眼前的美景和宴会的欢乐气氛,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哲理的诗篇,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