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愁多无著处,故应分与蕊宫仙。出自哪首诗?

小编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人世愁多无著处,故应分与蕊宫仙。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但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屡遭贬谪,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堪称大家。

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叶枯萎,而橘树却新苞绿叶,光亮照人,竹篱茅舍掩映下,青黄相间的果实显得格外耀眼,剥开橘子,芳香扑鼻,令人惊异;初尝新橘,汁水满齿,酸中透甜,别有一番滋味,吴地女子的手剥了三天橘皮,至今还有橘香,人世间烦恼太多,没有地方可以安顿,应该分给天上蕊宫的仙女一些。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橘子的生长环境、外观、香气和味道,以及人们品尝后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橘子的喜爱之情,结尾两句“人世愁多无著处,故应分与蕊宫仙”则借橘抒怀,表达了作者对人间愁苦的感慨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词以咏橘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橘子的赞美,而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上片写橘子的生长环境和外观,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橘子的生命力和美丽;下片则写橘子的香气和味道,以及人们品尝后的感受,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橘子的喜爱,结尾两句则笔锋一转,由物及人,由实及虚,将橘子的美好与人间愁苦相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在贬谪期间,苏轼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这首词通过咏橘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既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脱和慰藉,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和憧憬,这首词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