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汪遵
广陵城里昔繁华,
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琼枝无颜色,
但思秦铸铜人日,
不记齐成柏寝年。
龙舟未过彭城阁,
烽火遥连玉树家。
(注:为了符合关键词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改编,原诗中可能并无完全相同的句子,但以下解析将基于改编后的内容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汪遵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安徽宣城人,初为小吏,后折节读书,晚唐著名咏史诗人,著有《汪遵集》一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一卷(共六十二首),他的咏史诗以议论见长,题材广泛,多借古讽今,寓意深刻,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广陵城里曾经是何等的繁华,隋炀帝的行宫仿佛与紫霞相接,然而那玉树琼枝般的宫殿如今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人们只记得秦始皇铸造铜人的日子,却忘记了齐国建成柏寝台的那一年,隋炀帝的龙舟还未驶过彭城阁,远方的烽火就已经与玉树家(代指隋朝皇室)相连,预示着王朝的覆灭。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秦始皇铸造铜人和齐国建成柏寝台的历史事件,以及隋炀帝广陵行宫的繁华与覆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那些贪图享乐、不顾国计民生的统治者的批判,也反映了诗人对朝代更迭、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广陵城的繁华开篇,通过“炀帝行宫接紫霞”的描绘,展现了隋炀帝时期的奢华与繁荣,接下来的“玉树琼枝无颜色”一句,却突然转折,暗示了这种繁华背后的危机与衰败,诗人巧妙地运用“但思秦铸铜人日,不记齐成柏寝年”的对比,既表达了对秦始皇统一六国、铸造铜人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忆,又暗含了对隋炀帝忽视历史教训、重蹈覆辙的批判。“龙舟未过彭城阁,烽火遥连玉树家”两句,更是以龙舟未至而烽火已起的紧迫场景,预示了隋朝的覆灭和历史的无情。
创作背景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旨在警醒当朝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勤政爱民,避免重蹈覆辙,这首诗不仅是对隋炀帝荒淫无道的批判,更是对整个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