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蜀江春暮
唐·郑谷
残春游客蜀江边,陈迹回思一怆然。
水国人家多竹舍,山城过雨百花鲜。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作者简介
郑谷,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工于作诗,与许棠、张乔等合称“芳林十哲”,郑谷的诗风清新通俗,尤长于五律,时人称为“郑五律”,在晚唐诗坛上颇有影响,他的部分作品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译文
暮春时节,我这位游客来到蜀江之畔,回想起往昔的陈年旧事,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怆之情,这里水乡的居民多住在竹制的房屋里,山城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百花争艳,我曾随着织女渡过天河(比喻曾有过美好的经历),还记得那云间传来的第一曲歌谣(比喻难忘的美好记忆),请不要再唱起贞元年间供奉给朝廷的乐曲了,因为当时的朝臣们已经所剩无几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蜀江春暮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时局变迁的感慨,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诗人内心的凄怆之情;颔联描绘了蜀江边的水乡风光和雨后的山城美景;颈联以“织女渡河”和“云间歌谣”为喻,回忆了往昔的美好经历;尾联则通过“休唱贞元供奉曲”表达了对时局变迁和故人凋零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之间巧妙转换,既展现了蜀江春暮的自然美景,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首联的“残春”与“怆然”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的写景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颈联的比喻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尾联则通过对比和感慨,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诗人郑谷在游历蜀江时,看到眼前的美景和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禁回想起往昔的陈年旧事和美好经历,当他想到当时的朝臣们已经所剩无几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怆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蜀江春暮》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怀念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时局变迁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