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巴人村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去年正月偶过之,曾为巴人三日住。
竹篱茅舍野田边,风物萧条异昔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去年正月我偶然经过这个地方,曾经在巴人的村落里住了三天。
那里是竹篱笆围着的茅草屋,坐落在田野边,风景和风俗与过去相比显得萧条了许多。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去年正月偶然经过一个巴人的村落,并在那里居住了三天的经历,诗中通过描绘村落的简陋环境——“竹篱茅舍野田边”,以及感受到的风物萧条——“风物萧条异昔年”,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生活变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对巴人村落的深刻印象,首句“去年正月偶过之”点明了时间和事件的偶然性,为全诗定下了回忆的基调,次句“曾为巴人三日住”则进一步说明了诗人在那里的短暂停留,为后文的描绘提供了背景,后两句“竹篱茅舍野田边,风物萧条异昔年”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村落的简陋和萧条,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生活变迁的感慨和忧虑。
杜甫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感知,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巴人村落的萧条景象,以及自己对这一景象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历经战乱和流离失所,晚年漂泊至四川、湖南等地,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入民间,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的艰辛,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漂泊过程中,偶然经过一个巴人的村落,并在那里居住了三天后所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民间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感知,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晚年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孤独,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