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旌五鼎俱妄想,致一工夫在存养。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致一之道

宋·陆九渊

三旌五鼎俱妄想,致一工夫在存养。

心若平时何所惧,道从悟后自然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九渊(1139年—1193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心即理”说,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在教育上,他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强调“先立乎其大者”,即首先要确立道德本心,陆九渊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形成了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学派”。

译文

高官厚禄(三旌五鼎)都是虚幻不实的妄想,真正的功夫在于内心的修养(致一工夫在存养),如果内心保持平和,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对道的领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增长。

释义

三旌五鼎:古代高官显贵的象征,三旌指高官所佩的多种旌旗,五鼎则指古代诸侯享用的五种祭器,这里泛指高官厚禄。

致一工夫:指达到心性纯一、专注一境的功夫。

存养:存心养性,即修养心性。

赏析

这首诗是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体现,他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自觉,认为高官厚禄只是外在的虚妄,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对道的领悟,诗中“心若平时何所惧”一句,表达了陆九渊对于内心平和的重视,认为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无所畏惧,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道从悟后自然长”则强调了道的领悟是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修养和体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陆九渊晚年,当时他已经在心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人生的真谛和道的领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追求的看法,即真正的幸福和成就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道的领悟,这也反映了陆九渊作为一位哲学家的深刻思考和人生智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