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闭户闲居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闭户交朋疏索尽,捐书日月破除难。
空庭日暮鸟飞散,孤馆夜深灯影寒。
旧友渐稀情愈重,新知虽好语难欢。
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松风径路间。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寓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其书法和绘画亦独具风格,尤其是他的“六分半书”和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关闭门户后朋友间的往来逐渐减少,想要放弃读书却难以割舍这段日月相伴的时光,空旷的庭院在日暮时分鸟儿纷纷飞散,孤独的客栈在深夜时分灯光显得格外凄寒,老朋友虽然越来越少但情谊却愈发深厚,新结识的朋友虽然友好但交谈起来却难以感到真正的快乐,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在那月光明媚、松风阵阵的小径间悠然度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闭户闲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读书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归隐田园的向往,首联写闭户后交朋减少,捐书(放弃读书)又难,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颔联通过描绘日暮鸟散、夜深灯寒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颈联对比旧友与新知的情感差异,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和对新知的疏离;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闭户闲居的孤独与寂寞、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以及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与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又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郑板桥在仕途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用和赏识,反而屡遭排挤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闭户闲居的生活方式,以逃避现实的纷扰和喧嚣,闭户闲居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弃了与外界的联系和对生活的热爱,相反,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读书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