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关河霸国兴亡後,风月诗人醉醒中。
炀帝雷塘何处是?烟花三月看新红。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至839年之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为黄巢所得,黄巢败后不知所踪。
译文
都说隋朝因大运河而灭亡,但至今大运河千里通航,南北运输依然依赖它,如果不是因为隋炀帝的水殿龙舟奢华享乐,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功劳与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比,也不会相差太多。
在关河(泛指边疆)与霸国(指强大的国家)的兴亡更替之后,只有风月间的诗人在醉醒之间,还在吟咏着这些历史,隋炀帝的雷塘墓究竟在哪里呢?如今已是烟花三月,新花怒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与隋炀帝的奢侈行为,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前两句指出大运河虽然与隋朝的灭亡有关,但其对后世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后两句则通过“关河霸国”与“风月诗人”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诗人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与隋炀帝的奢侈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过“关河霸国”与“风月诗人”的对比,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无奈。
在语言上,这首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如“尽道隋亡为此河”一句,既指出了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联,又隐含了对大运河历史作用的肯定,而“风月诗人醉醒中”一句,则通过诗人的视角,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皮日休在游览大运河时所作,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历史作用与影响深远,隋朝的灭亡也与大运河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皮日休在游览大运河时,不禁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认识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