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忆梁州(虚构,因直接关键词组合未见于现存王昌龄作品中,但为解析需要,构造意境)
心拟西征草捷书,从军忆在梁州日。
铁马秋风边塞远,梦回战鼓震天鸣。
(注:由于“从军忆在梁州日,心拟西征草捷书”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现存任何一首诗,为贴合问题需求,此处构造了一首虚拟的“忆梁州”,融入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与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针对构造的“忆梁州”)
回忆起在梁州从军的日子,心中时常拟想着向西征战,草拟胜利的捷报,铁马秋风,边塞遥远,梦中依旧回响着战鼓震天的声音。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从军生活的深深怀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通过“心拟西征草捷书”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抱负,而“从军忆在梁州日”则勾起了对往昔岁月的无限追忆。
赏析
虽然“忆梁州”为虚构之作,但它很好地融入了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与风格,诗中通过“铁马秋风边塞远”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艰苦,而“梦回战鼓震天鸣”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深深怀念与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
创作背景(基于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与虚构情境)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战争场景,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这首虚构的“忆梁州”正是基于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与创作背景而构思的,它可能反映了王昌龄或类似边塞将士对往昔从军生活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未来战争的期待与憧憬,在唐代,边塞战争频繁,许多将士远离家乡,投身战场,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一种艺术再现与情感抒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