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坞未昏先晻暧,莲汀当暑亦清寒。的解释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竹坞清寒

唐·许浑

竹坞未昏先晻暧,莲汀当暑亦清寒。

蝉声不断秋山静,鹭影时飞暮雨残。

溪路夜随明月入,松风清似白云间。

幽人此地寻高隐,一鸟不啼山更安。

作者简介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著有《丁卯集》。

译文

竹林中的坞堡在黄昏未至之时就已显得昏暗而温暖,莲花盛开的岸边,即便是盛夏时节也带着一丝清寒,秋日的山林中,蝉鸣声不断,更显山林的幽静;傍晚时分,白鹭的影子在残留的暮雨中时隐时现,沿着溪边的小路,在明月的照耀下夜行;松林间的清风,仿佛比白云之间还要清新,隐士在此地寻找高人的踪迹,四周连一只鸟儿的啼叫声都没有,山中的宁静更加深沉。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坞、莲汀、蝉声、鹭影、溪路、松风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诗人以自然之景寓情于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赏析

许浑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静谧与清幽,首联“竹坞未昏先晻暧,莲汀当暑亦清寒”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竹坞的昏暗与莲汀的清寒,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颔联“蝉声不断秋山静,鹭影时飞暮雨残”通过蝉声和鹭影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与暮雨的朦胧,颈联“溪路夜随明月入,松风清似白云间”则以明月、溪路、松风、白云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新脱俗的隐逸世界,尾联“幽人此地寻高隐,一鸟不啼山更安”点明了诗人的主旨,即寻找隐逸高人,享受山中的宁静与安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许浑游历山水之间,对隐逸生活心生向往之时,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解脱,隐逸文化盛行,许浑作为一位深受隐逸文化影响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之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