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唐·刘禹锡
昔叹远游生雪鬓,近缘多病学金丹。
尘心未尽思乡泪,吟苦孤灯照夜寒。
云外飞鸿遥映水,林间啼鸟自呼伴。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安。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
译文
曾经感叹远游他乡导致白发丛生,近来又因多病而学习炼制金丹。
尘世的牵挂让我时常流下思乡之泪,孤灯下苦吟诗句,夜寒如冰。
云外的飞鸿遥映着水面,林间的鸟儿自在呼唤同伴。
何时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月华满照,松风阵阵,自得其安。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远游生涯的感慨和对多病之身的无奈,同时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通过描绘云外飞鸿、林间啼鸟等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首联“昔叹远游生雪鬓,近缘多病学金丹”直接点出诗人的人生经历,远游与多病成为其生活的写照,颔联“尘心未尽思乡泪,吟苦孤灯照夜寒”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既有对尘世的留恋,又有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为尾联的归隐愿望做了铺垫,尾联“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安”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志,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生活的理想。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设定)
刘禹锡在仕途上历经坎坷,晚年时期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渴望回归自然,过上宁静的生活,此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诗人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在唐代诗人中并不罕见,但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