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当时寄一官,十年客枕不曾安。的解释

小编7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宋·汪遵

吹笛渔翁夜傍滩,

一声征雁泪阑干。

万里当时寄一官,

十年客枕不曾安。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多抒发对历史事件的感慨,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在当时颇有名气,汪遵的诗作传世不多,但每篇都富有深意,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评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汪遵的咏史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译文

夜晚,渔翁在江边吹起了笛子,

那笛声伴随着征雁的哀鸣,让人泪流满面。

想当年,我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而远走万里,

十年来,客居他乡,枕席难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翁吹笛和征雁南飞的场景,引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诗人回忆自己为了仕途而远离家乡,历经十年漂泊,却始终未能安定下来,诗中“万里当时寄一官”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和感慨,“十年客枕不曾安”则揭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和不安。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渔翁吹笛和征雁南飞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当年的豪情壮志与如今的漂泊无依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汪遵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士人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而远离家乡,历经艰辛,汪遵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这首诗正是他在异乡漂泊、仕途不顺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汪遵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