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田园杂居·其六
唐·张蠙
岂知身老农桑野,一朵妖红梦里看。
长爱吾庐傍溪水,荫门种柳读残书。
作者简介
张蠙,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字象文,清河(今属河北)人,他早年曾游历四方,饱览山河之美,后隐居山林,以耕读为乐,张蠙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译文
哪里知道我会在农桑之野老去,只能在梦中看到那朵娇艳的花朵。
我常常喜爱我的茅屋依傍着溪水,在树荫下种植柳树,阅读着未完成的书籍。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首句“岂知身老农桑野”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在农村田野的意外和无奈;次句“一朵妖红梦里看”则通过梦境中的花朵,寄托了诗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向往,后两句“长爱吾庐傍溪水,荫门种柳读残书”则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知识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接受,首句中的“岂知”二字,透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而次句中的“梦里看”,则巧妙地运用了梦境这一意象,将诗人的情感寄托于虚幻之中,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后两句则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以及对自然和知识的热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张蠙晚年隐居山林期间,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往往选择隐居山林以避世,张蠙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也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隐居期间,他深入体验了田园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感悟的结晶,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表达了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接受,也寄托了他对自然和知识的热爱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