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乌桕树》,全诗原文如下:
乌桕迎霜已半丹,
哦诗终日合凭栏。
树头正似开元字,
瘦硬枯棱写不难。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学家,主战派人物,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作者简介: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中尤善者。
译文:
乌桕树在迎接寒霜时已经有一半的叶子变成了红色,我整天吟诵诗歌,应该一直倚靠在栏杆旁欣赏这美景,乌桕树的枝头形状正像唐玄宗李隆基写的“开”字那样,以瘦硬枯棱的笔触书写起来并不困难。
释义:
本诗主要描绘了乌桕树在深秋时节叶子变红的美景,以及诗人对此景的欣赏和感慨,首句“乌桕迎霜已半丹”直接点出乌桕树在寒霜中叶子变红的景象;次句“哦诗终日合凭栏”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景的喜爱,以至于整天吟诵诗歌,并倚靠在栏杆旁欣赏;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将乌桕树的枝头形状比作唐玄宗写的“开”字,进一步赞美了乌桕树的形态之美。
赏析:
本诗以乌桕树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深秋时节乌桕树的美丽景象,诗人以“迎霜已半丹”来形容乌桕树的叶子在寒霜中变红,既表现了季节的变换,又突出了乌桕树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哦诗终日合凭栏”来表达自己对乌桕树的喜爱和陶醉,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后两句的比喻则更加巧妙地将乌桕树的枝头形状与唐玄宗的书法相联系,既赞美了乌桕树的形态之美,又体现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但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这是杨万里在深秋时节游览或居住于某地时,被乌桕树的美丽景象所吸引,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乌桕树的美丽景象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和感染力的佳作。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题目中给出的关键词是“乌臼迎霜已半丹,哦诗终日合凭栏”,但在实际查找过程中发现,“乌臼”应为“乌桕”的误写,在以上分析中,我采用了“乌桕”这一正确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