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三十余年後,河洛胡尘讫未平?的解释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岂知三十载,河洛胡尘讫未平。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詹事,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沈佺期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沈佺期生于唐代高宗时期,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是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近体诗见长,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对唐代律诗的定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沈佺期的诗作多描写宫廷生活和边塞风光,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听说黄龙戍边关,连年征战未曾休。

哪里知道三十多年后,黄河、洛水一带的胡人尘土还未平定。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黄龙戍边关的连年征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的渴望,诗中“岂知三十载,河洛胡尘讫未平”一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长期战乱未平的感慨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首句“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直接点明了黄龙戍边关的连年征战,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次句“岂知三十载,河洛胡尘讫未平”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长期战乱未平的感慨和无奈,情感真挚,引人深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边疆战事频繁有关,唐代时期,边疆地区战事不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沈佺期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对边疆战事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期战乱未平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和平的渴望,这首诗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的残酷现实,也体现了沈佺期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