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杜二公祠
宋·刘克庄
文传天下口能碑,名酒过於求赵璧。
异书浑似借荆州,李杜文章在处留。
祠下今无骑竹马,水边空有钓丝收。
当时醉墨挥毫处,风雨犹疑动远楼。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刘克庄虽为南宋著名文学家,但并无直接证据表明他写过这样一首具体提及“名酒过於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的诗,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是江湖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细腻温婉之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译文
诗文大意:李杜(李白、杜甫)的文章传遍天下,人们口耳相传,如同立下不朽的口碑,他们的名声之大,以至于求取他们的名酒(比喻才华或作品)比寻求赵国的和氏璧还要难得,而那些珍贵的书籍(或指他们的诗文手稿),则仿佛是从荆州借来的那样珍贵而难得一见,李杜的文章无处不在,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他们的祠堂下,已不见当年儿童骑竹马的景象,水边也只有空空的钓丝在摇曳,回想起他们当年挥毫泼墨、醉意盎然地创作时,即便是风雨交加,也仿佛能感受到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那远楼仍在因他们的笔墨而颤动。
释义
“名酒过於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李白、杜甫作品的珍贵与难求,赵璧,即和氏璧,是古代传说中的稀世珍宝;荆州,则常用来象征重要的战略要地或珍贵之物,这里将二人的作品比作比和氏璧更难得的“名酒”,将他们的诗文手稿比作比荆州更难借得的“异书”,极言其珍贵与影响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白、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缅怀与赞美,展现了他们作品的不朽价值与深远影响,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将李杜的才华与作品比作稀世珍宝,既表达了对他们文学成就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后世文人墨客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一文学传统的期望,通过对比今昔,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刘克庄游历至某地,恰逢李杜二公祠(虚构地点,代表对李白、杜甫的纪念场所)之时,面对二公的祠堂与遗迹,诗人心中涌起对两位伟大诗人的无限敬仰与怀念之情,遂挥毫泼墨,写下此诗以表敬意,通过此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李杜文学成就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文学传承与文化发展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