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就义诗
宋·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欲剖丹心奏公车,论罪万死尚有余。
席稿伏剑壮心在,孤忠一片凛生趣。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继盛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严嵩而死,后被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杨继盛自幼聪颖好学,性格刚强,不畏权贵,以直谏敢言著称,其事迹和诗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忠臣的典范。
译文
我浩然正气回归宇宙之间,一片丹心将永远照耀千古,我一生未能报答国家的恩情,愿将这份忠诚化作忠魂来弥补,我想要剖开我的红心向朝廷进谏,即使论罪万死也还觉得有余辜,我甘愿躺在草席上面对利剑,壮心犹在,一片孤忠凛然显示出生命的尊严和趣味。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杨继盛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他自比浩然正气,丹心永照,表明自己一生虽未能充分报国,但愿意死后化作忠魂继续为国效力,他愿意剖心明志,向朝廷进谏,即使面临万死之刑也毫不畏惧,最后两句更是展现了他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壮烈,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忠贞之气。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杨继盛通过“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等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愿意为国家利益牺牲一切的决心,他的忠诚和勇气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这首诗成为一首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
创作背景
杨继盛在嘉靖年间因弹劾严嵩等权臣而遭到陷害,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面对严酷的刑罚和死亡的威胁,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写下了这首《就义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也展现了他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坚定,他的事迹和诗文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激励人们忠诚报国、勇于担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