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七月热未已,渴乌呀呀井无水。全诗是什么?

梦梦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吴中苦热

唐·王维

吴中七月热未已,渴乌呀呀井无水。

白头老翁畏小妇,黄口小儿欺老妻。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唐代(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作者简介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叛乱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吴中的七月炎热还未过去,井口的渴乌(古代一种引水工具,此处借指井)发出呀呀的叫声,但井里却没有水,年迈的白头老翁害怕年轻的小妇,年幼的黄口小儿欺负年老的妻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吴中地区七月酷暑难耐的情景,以及因缺水而引发的家庭矛盾,首句直接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炎热的天气;次句通过“渴乌呀呀井无水”形象地描绘了缺水的困境;后两句则通过家庭内部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了炎热天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吴中地区七月酷暑难耐的情景,诗人通过“热未已”和“井无水”两个细节,巧妙地刻画了炎热和缺水的双重困境,后两句通过家庭内部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困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了丰富的信息,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渴乌”这一古代引水工具的意象,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创作背景

王维在唐代中期曾游历江南地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吴中时,亲身感受到七月酷暑难耐的情景,以及因缺水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后,有感而发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在夏季面临的自然灾害和民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