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宋·李觏
汉室英雄尽冢丘,黄金买得几时愁。
关河空锁祖龙骨,阡陌犹存旧帝游。
温饱从来与道违,书生只合卧牛衣。
可怜四海苍生眼,曾识人间有壮图。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觏(1009年—1059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于嘉祐四年(1059年),享年五十一岁,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曾创办“盱江书院”,自著讲义,学者称“盱江先生”,他博学通识,尤长于礼学,主张以“礼”治国,并重视发展农业,使民衣食无忧,其著作颇丰,主要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礼论》一卷、《乐论》一卷等。
译文
汉朝的英雄们如今都已化为坟墓中的枯骨,用黄金买来的富贵又能消除多少忧愁呢?函谷关和黄河虽然锁住了秦始皇的尸骨,但田野间仍然留存着旧日帝王游玩的痕迹,温饱问题从来就与道义相违背,读书人只适合穿着破旧的牛衣安贫乐道,可悲的是天下百姓的眼睛,他们可曾认识到人间还有宏伟的志向和蓝图?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汉朝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荒凉,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颈联则直接点出主题,指出温饱与道义之间的矛盾,以及读书人的困境,尾联则进一步升华主题,表达了对百姓无知和缺乏理想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读书人的困境,颈联“温饱从来与道违,书生只合卧牛衣”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又展现了他对读书人的同情和尊重,尾联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百姓无知和缺乏理想的忧虑,使整首诗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贫富分化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诗人李觏深感社会现实的不公和无奈,于是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忧虑,他通过对汉朝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读书人的困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对读书人的尊重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