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天将耄齿偿贫悴,身坐虚名掇谤伤”,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沧的《秋日望西阳》,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秋日望西阳》
唐·刘沧
曾向边城塞草黄,
秋来归路更茫茫。
平沙日暮无人度,
穷巷萧条尽日长。
天将耄齿偿贫悴,
身坐虚名掇谤伤。
欲问渔阳掺鼓曲,
萧条异代不同乡。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诗一卷,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感慨,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译文
我曾经在边塞之城目睹过草木枯黄的景象,
如今秋天来临,归家的路途却更加迷茫。
平坦的沙地上,日暮时分无人行走,
穷巷里萧条冷清,整天都显得漫长。
上天似乎要用老迈的牙齿来补偿我一生的贫困与憔悴,
而我却因虚名所累,遭受诽谤与伤害。
想要询问渔阳地区的掺鼓曲,
却发现时代变迁,故乡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首联回忆边塞经历,颔联描写归途的荒凉与孤独,颈联则直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尾联以询问渔阳掺鼓曲作结,暗示时代变迁,故乡难寻。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首联和颔联以边塞和归途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荒凉、孤独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颈联则直接点出诗人的内心苦闷,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化了主题,尾联则以询问掺鼓曲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又暗示了时代变迁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刘沧曾有过边塞之行的经历,这段经历可能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在回到家乡后,他或许又因为虚名所累,遭受了诽谤与伤害,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无奈,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心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边疆战乱、社会动荡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