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雁
唐·杜牧
驿外清江十里秋,雁声初到荻花洲。
芦汀宿处依霜月,枫叶渔舟一径秋。
(注:“驿外清江十里秋,雁声初到荻花洲”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杜牧的某一完整作品,而是后人根据杜牧的风格和意境拼凑或化用的句子,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了一首假想的“咏雁”诗中,并以下文进行解析,真正的杜牧作品中,虽有多首描写秋天、雁阵的诗篇,但这两句具体的组合并未直接出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驿站之外的清江绵延十里,正值深秋时节,大雁的叫声初次回荡在荻花覆盖的沙洲之上,它们在芦苇丛中栖息,依偎着清冷的霜月,而远处的枫叶与渔舟共同勾勒出一幅深秋小径的景致。
释义
此诗描绘了深秋时节,清江之畔雁群初至的景象,通过雁声、荻花、芦汀、霜月、枫叶、渔舟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秋日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赏析
1、意境深远:诗人以“驿外清江十里秋”开篇,既点明了时间(深秋)和地点(驿站外的清江),又通过“十里秋”展现了秋意之浓、范围之广。“雁声初到荻花洲”一句,以雁声为引,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荻花洲,营造出一种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的画面感。
2、情感细腻:诗中“芦汀宿处依霜月”一句,通过“依霜月”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雁群在寒冷夜晚的孤独与坚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枫叶渔舟一径秋”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枫叶的红与渔舟的静,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秋日的韵味。
3、语言精炼:全诗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展现了杜牧作为晚唐杰出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假想的“咏雁”诗并非杜牧直接所作,但结合杜牧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他可能会在某个深秋时节,面对清江之畔的雁群,心生感慨,从而创作出类似意境的诗歌,杜牧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贬,他的许多诗歌都寄托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时局的忧虑,而这首假想的“咏雁”诗,或许正是他借雁抒怀,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