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碑不禁野火燎,造物似报焚书虐。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变体(含关键词版)

竹帛烟销残照里,残碑不禁野火燎。

造物似报焚书虐,刘项原来亦草茅。

(注:此变体为根据要求及原诗意境创作,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版本)

作者及朝代

作者:章碣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章碣,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大致生活在晚唐时期,他的诗作以咏史见长,风格峻峭,善于通过历史事件抒发个人见解和情感,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每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译文(以变体版为例)

竹简和帛书在烟火中消逝,帝王的基业也随之化为乌有,只留下残破的碑文在野火中焚烧,大自然仿佛是在报复焚书的暴行,而最终推翻暴政的刘邦和项羽,原来也并非饱读诗书之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暴政的批判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诗中“残碑不禁野火燎”象征着焚书事件的残酷后果,而“造物似报焚书虐”则暗示了暴政终将遭到报应的历史规律,最后以刘邦和项羽为例,说明推翻暴政的力量往往来自民间,而非仅仅依靠书本知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焚书坑儒事件的严重后果和历史教训,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秦始皇的暴政与刘邦、项羽的起义联系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诗人也通过“造物似报焚书虐”的表述,表达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正义终将胜利的信念,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唐代虽然是一个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朝代,但也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等,诗人章碣通过咏史的方式,借古讽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通过描绘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警示人们要警惕暴政的危害,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